党建工作 当前位置:首页  党建工作  党建工作

学习文选2011年第11期

时间:2011-04-24 作者:CFY点击:656

 

学  习  文  选
第(2011)11期    总第39期     刊号:校内(部)012
中共泉州师范学院委员会宣传部               2011年4月22日
 
杨绍福:公德式微时如何挽救人心
 
随着“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和“染色馒头”等事件陆续曝光,民众一直非常关心的食品安全问题再次引发热议。而近日,安徽、江西、福建等多地又被媒体曝光,称发现一种叫“牛肉膏”的添加剂,可让猪肉变“牛肉”。一系列事件不禁令人感叹,在我堂堂华夏礼仪之邦,为何竟有这么些为数不少的“喻于利”之小人,为何人心竟可坚硬如石,为一利字而置他人性命于不顾?
    面对这类事件,我们习惯性地会从两个路径切入,一是制度层面,“好的制度可以让坏人变好,坏的制度可以让好人变坏”,这是我们最常想起的一句话,它很精辟也很准确到位地指出了制度的重要性。二是人的层面。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我们也可借此而言:“人而不仁,如制度何?”在一个道德滑坡、伦理式微的社会,制度将四面受敌,缺乏良好的社会道德基础,其威力将大打折扣。
    前者可称之为“世道”,后者可称之为“人心”。汉语里把二者连在一起,说明“世道”和“人心”,或者说制度与人,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互为表里,互为扶持,都非常值得关注。解决这类问题,既要从制度层面思考存在哪些缺漏,也要从社会伦理、道德人心角度思考问题的深层原因何在。
    从另一角度说,已经出现的问题,须用制度立刻予以检查监督、严肃惩处,而长远来看,则应加强道德建设,提升社会伦理,减少犯罪动机。二者不可偏废,这无论是在强调礼法、德治的中国古代,还是在当前的西方国家,无不如此。
    不要小看“有耻”这两个字,真正内心对害人、坏事感到“有耻”之人,必定不会那么肆无忌惮地去做毒奶粉、地沟油,因为过不了自己心中的那道坎。我们也时常批评不少人缺乏信仰,不懂得害怕,所以才敢这样去害人、毒人。假如你有自己的信仰,不管是信佛教也好基督教也罢,或者只是对真善美、对美好人心的信仰,那么内心就会有一种正向的坚守,一种抗拒负面做法的自觉,一道拦阻恶念的堤坝。有耻,有怕,不正是很多人不愿做害人之事的心理基础吗?自我抗拒比任何外在的监督规范都重要得多,有效得多。伦理的规范,是一种主动的拒绝;制度的规范,则是一种被动的约束。
    道德滑坡、公德式微的时代,如何挽救人心呢?孔夫子选择教育,作为他那个时代对抗礼崩乐坏、人心不古问题的武器。而在今天,制度之外,教育仍然是最为根本的途径。今天在学校中的幼儿、青年,明天就是决定这个社会人心如何的成人。我们今天给予他们什么样的教育,培育怎样的心灵,就决定明天我们拥有怎样的社会,拥有多高的社会伦理文明,决定着明天的制度要对付多少不愿遵守它的人。
    教育能给他们以生命教育,让他们看到生命的可贵、尊严,懂得他人的生命与自己的生命并无二致,不能为了自己而损害他人;教育能给他们以公民教育,让他们从小就知道要怎样维护一个社会的秩序,懂得文明社会需要我们付出什么;教育能给他们以批判意识,懂得当下社会那种金钱至上、为利害人的做法是多么可悲可叹,而不会在社会浊流中迷失自我。当然,前提是,我们必须将这些作为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不是让考试、让实用主义、让功利意识蒙蔽了教育的慧眼。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一个社会不可能人人是君子,但也不能有过多的小人。挽救人心,按佛教的说法,就是行动在他们起心动念之前。在这方面,教育无疑是最关键的手段。教育也许不能即刻让当前制假造假、危害他人者改邪归正,但可以让他们的孩子、我们的孩子拒绝这种行为,这种举动。
(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2011年4月19日)
 
返回首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