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观从何而来?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4-08-01浏览次数:354

“习近平谈核心价值观”—— 民族的根与魂

  

    谈继承

    延续精神命脉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20142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深挖优秀传统

  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0142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以文化为支撑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20131126日,在山东考察时的讲话

  掌握思想精华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领导干部还应该了解一些文学知识,通过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生活情趣。许多老一辈革命家都有很深厚的文学素养,在诗词歌赋方面有很高的造诣。总之,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

  ——201331日,在中央党校80年校庆时的讲话

  谈创新

    坚持推陈出新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夯实国内文化建设根基,从每一个人抓起。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01312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创造性地转化

  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2014217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

  谈基因

   开启文化基因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比如,中华文化强调“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义以为质”;强调“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德不孤,必有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贫济困”、“不患寡而患不均”,等等。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这些思想和理念,既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又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20145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千辛万苦形成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

  ——20145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谈践行

  13亿传播主体

  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

  ——201312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引导自觉践行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

  ——20131126日,在山东考察时的讲话

   强调示范带动

  今天,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两院院士发挥作用。希望广大院士善养浩然之气,发扬我国科技界爱国奉献、淡泊名利的优良传统,以身作则,严格自律,在攻坚克难、崇德向善中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带动科技界乃至全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469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整理 潘旭涛)

  专家谈——核心价值观从何而来?

  在习近平总书记皇冠足球比分_澳门皇冠-劲爆体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阐述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回答核心价值观“从何而来”。这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定位问题,并自然关联到其呈现什么样的理论形态和如何发挥其当代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古今中外文明的总结。在民族历史的纵向维度上,它虽然是新的时代精神的产物,但将自己的根扎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上确定了基本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追求。这三个价值层面在中国古代社会也都是存在的,虽然古人未必具有今天这样明确的意识。也正因此,我们在今天可以从传统文化中看到大量渊源性的论述。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现当代中国孜孜以求的价值,实际上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古代中国类似的追求。历史文献记载了古代国家在初创阶段的重要求索方向,这主要体现在当时一些伟大的帝王身上。作为五帝之首的黄帝就极具代表性。《史记》描述他“幼而徇齐,长而敦敏”,反映的是中国文明初曙期对于道德文明的追求;还叙述他“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其中部分地反映了对富强价值的追求;还说他“顺天地之纪,幽明之占”和“时播百穀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反映的则是对天人和谐的追求。至于民主,在中国传统时代基本上没有以制度形态出现,不过,和民主有些类似但处于较低层次的民本追求却非常丰富。《尚书》(文献真伪争议问题此处不做涉及)中所说的“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和“民之所欲,天必从之”是相当典型的论述。唐太宗李世民及其大臣魏徵经常引用《荀子》的名言“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更是民本思想在治国为政中的体现。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主要体现的是人类近代社会的价值追求,但在中国传统社会上也有萌芽式的存在。由于传统社会中王权官权的强大和宗法禁锢的严厉,个人的自由是相当稀缺的,而追求自由就成为许多年轻人的愿望和选择。这相当多地表现在他们爱情行为上。据传,司马相如和卓文君是一对自由追求爱情成功的例子,《玉台新吟》记载的焦仲卿夫妻则是著名的悲剧例子。《诗经·小雅·节南山》记载“昊天不平,我王不宁”、“郝郝师尹,不平谓何”,表现的是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从“王子犯法,庶民同罪”的理念到卷帙浩繁的各朝法律条文都反映了前近代的法治价值追求是不缺乏的。当然,我们要看到这里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处于相当低下水平上的,既达不到资本主义的这些价值水平,更与社会主义的这些价值不可同日而语。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在中国传统个人价值追求上可以说相当普遍,既有思想理论层面的大量论述,更有诸多个人行为的体现。爱国和敬业经常被表述为“忠”,诚信和友善则被表述为“信”和“仁”,各代思想从本体论、人生观、价值观等多个角度展开了深入的研究。颜真卿、颜杲卿、岳飞、文天祥、于谦、史可法等都以杀身成仁体现了爱国的价值追求。敬业往往体现在一些有智慧的企业家的经营之中。同仁堂、六必居等老字号长盛不衰便与其敬业的价值追求有关。前者的营业理念是“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后者的营业理念是“黍稻必齐、曲蘖必实、湛之必洁、陶瓷必良、火候必得、水泉必香”。这些话并不是招徕顾客的幌子,而是经营达数百年企业的真实操作规范。至于诚信和友善则更是普遍,此处就不必举例了。

  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直接的资源。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后者也是对前者的改造和转换,是结合当代中国现实做出的提升和优化。经过这种提升,后者更好地体现了这个时代对中华民族提出的精神要求和这个民族对此的解答,体现了我们民族的精神本质和精神力量,是我们民族在艰难险阻中前进、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也正因此,它构成中国人在这样一个剧烈竞争的时代展现出来的真正灵魂。